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办好中国特色国际化的高职院校

作者: 时间:2022-09-28 点击数:

自《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 号)发布实施以来,在济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审时度势、高位开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抢抓职业教育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秉承“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特色办学、职教报国”办学理念,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范式,办好中国特色国际化的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招商招才引资引智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1.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三全育人” 高地院校

1)党建引领,立德树人。学院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学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紧抓思政工作生命线,构建思政工作“大体系”,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 门、省级8 门。实施过硬支部、标准化样板支部建设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育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红种子培养工程”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筑牢大学生思想根基。成立“党报育人实践基地”,深入开展“党报育人”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培根铸魂,以文化人。学院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资源,发挥地处孔孟之乡、鲁班故里优势,在全国高职院校首创“新时代君子人格大国工匠”育人品牌,创造性构建覆盖人才培养全方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搭建起了工匠文化“四梁八柱”育人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出版了《国学经典新解》等系列教材。学院获批教育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学校、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获评中国职业技能博览会“工匠文化体系建设金奖”。文化育人模式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3)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在传统智育课程基础上,开齐开足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课程,常态化开展五育并举“六个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构全员育人新机制,组建以专职辅导员为主干,以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实践教师为侧翼的全员协同育人团队,形成全员参与育人合力。打通全方位育人各环节,将课程思政扩展到实践、文

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组织等领域,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贯通全程育人各阶段,针对在校不同时期,提出基础夯实、能力提升和精准培养三阶段全过程育人新思路,以“四个课堂”为教学实践载体帮助学生夯实知识基础、提升实践能力、打好就业根底。形成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培育出以“大国工匠 2018 年度人物”陈行行、中国“优秀少年工匠”刁燕杰为代表的大批优秀学子,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大赛获奖千余项。

2.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人才培养高地院校

1)适应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学院坚持需求导向,聚焦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服务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和信息新一代技术产业集群布局专业群,开设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光伏工程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67 个专业,着力建设新能源光伏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电商物流等高水平专业群,形成契合产业需求的“特、强、优”的专业集群。发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山东省新能源新材料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作用,践行了引领示范全国和山东省相关专业发展的使命与担当。

2)激活核心引擎,建设名师团队。学院着眼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形成了全周期、全链条式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样本,打好强师赋能“组合拳”。搭平台:与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学院合作共建海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2 家,与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等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14 家。激活力:健全流转退出机制,按照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兼课教师等分类实施职称评聘,实施领军人才、名师工匠、技能大师等培育工程,增设岗位考核绩效工资和特别贡献绩效工资,设立项目工作绩效、科研突出贡献奖、创新创业人才奖。建团队:适应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能手联合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有光伏技术、研学旅行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 个,省级教学团队6 个,4 名教师当选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3)开发优质资源,促进专业升级。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对接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牵头研制教育部《无人机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牵头开发无人机应用技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 2 个山东省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参与开发工业互联网应用等 6 个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共同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和教材,12 门在线精品课程和 3 个专业教学资源库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12 本教材入选山东省第一批“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目录,入选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利用 1.2 亿德促贷款项目建设实训中心,获批省级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建成新能源光伏技术等 3 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新能源装备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校企合作开发 5 个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 100%。

4)坚持工学结合,创新培养模式。深化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职业教育集团等新形式体制改革,先后与山东省船员培训中心、中德诺浩、晶科能源、中兴等共建混合所有制航海学院、中德诺浩汽车学院、晶科(中国)光伏科技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16 个产业学院。探索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深层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改革,实现“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相融合、实训环境与生产环境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课堂教学与证书培训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院获批 2 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 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荣获“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知识产权链接创新资源赋能校企合作》的“山东理工经验”入选 2021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3.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造社会服务高地院校

1)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紧盯市场需求,重点聚焦山东新旧动能转化重大产业,校企共同科研攻关。加强顶层设计和校内协同,将知识产权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形成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相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水平。建设了“工求精密”国家众创空间、山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山东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济宁创新创业研究院和济宁市知识产权学院等,探索建立以科研成果完成人和转化人为收益主体的成果收益分配机制,鼓励教师离岗或兼职创办科技公司等方式从事技术成果孵化、再开发和成果转化活动。学院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全国高职院校唯一),成为鲁南唯一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近三年,学院科技成果转化 120 余项,累积实现技术交易额 4000余万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 13 家,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 5.3亿。

2)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服务区域创新发展。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与太白湖新区管委会合作建设济宁新城大学科技园,与鱼台县政府共建中国矿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理工职院大学科技园鱼台分园及产业园,成为我市乃至淮海经济区高层次人才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可孵化高新企业10 家,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60 项,实现技术交易额 5000 万元,为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工位 3000 个。

3)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校服务社会功能,优化培训内容,打造知名培训品牌。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办学,共建济宁市乡村振兴学院、济宁市劳动学院、济宁市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学院等,通过各种类型与层次的培训班、函授班、短期班、远程班、辅导班等,培训党政、技术、教育、文化、管理、再就业等各类人员。年社会培训服务40 万人日,年社会服务到款额 3000 余万元。《建立“短、中、长”全覆盖的优质高效的教育培训体系,让每名退役军人掌握一技之长》被中央电视台宣传报道。

4.创新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打造职业教育对外开放高地院校

1)持续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服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自2012 年起,学院先后举办中德、中澳、中英、中新、中韩 5 个合作办学项目,并于去年 6 月获批设立山东省首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学院(以下简称中德联合学院)。依托上述项目和机构,围绕培养更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持续引进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优质职教资源和国际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并将其本土化,打造了以 111 门国际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建立中国化的教师课程执教资质认证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考核评价标准。整合中德联合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资源,建设国际化的智能制造和汽车技术两大专业群、13 个专业,先后培养考取德国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等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人才 3000 余人。相关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学院《德国汽修人才培养模式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二等奖。形成“留学中国”职教品牌,接收培养来自俄罗斯、泰国、巴基斯坦等 36 个国家的国际学生 324 人。

2)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共享中国特色职教模式。学院主动适应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与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德国梅泽堡应用技术大学、泰国曼谷职教中心、万宝矿产(缅甸)铜业有限公司等 127 家国内外校政行企单位合作,积极探索“走出去”办学,为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范式和“山东职教”方案。在教育部、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山东省教育厅支持指导下,通过“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校企携手”,组建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工作委员会,学院与 47 所职业院校、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等 10 家央企在在蒙古国、缅甸、刚果(金)等 9 个国家建立 15 个校区。与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新华网合作开发“国际在线教育云平台”等 5 个国际教育教学平台。整合各方优质资源,构建起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实训条件、技术研发等方面共享、共通、共融的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为走出去企业培训员工 3 万余人次,覆盖当地 80 余万厂矿社区居民。先后组织教师赴海外校区任教、到海外企业挂职、服务走出去企业开展培训 500 余人次。培养输送 316 名学生赴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留学深造,与中国晶科集团、中远海运集团等走出去企业合作,共建海外人才培养基地,输送学生赴海外实习、就业 1200 余人次。通过国际校校合作、校企合作项目,开发“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等 4 个专业教学标准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 19 门课程标准,被泰国、缅甸等教育主管部门、院校和企业认证采用,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产业标准和国际教育标准领域的影响力。编写了机械电气设备维护等 9 个专业《工业汉语》系列教材 18 本,建设 7 门工业汉语精品资源课程,开发 1 个国家级国际中文教育网络资源课程,被走出去企业和海外高校采用。举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培训班,培训俄罗斯、蒙古国等 14 个国家 26 所院校院校长、教师 1100 余人次,为推广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贡献力量。

3)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服务促进中外民心互通。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模式,采取“技能+中文”“专业+人文”“中文+职业”等灵活组合方式,打通培养“精技术、通语言、懂文化”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路径,推动职业教育服务中外民心相通。积极搭建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共建全国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在泰国、刚果(金)共建全球首批“中文工坊”2 个。在校内建设中华传统文化 VR 体验馆,在海外建立 5 所“孔子六艺学堂”“鲁班工坊”。发起并承办 5 届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活动,吸引 66 个国家 21217 名中外学生参加。承办“汉语桥”“中文+无人机”等 7 个“中文+职业”团组交流项目,推动中外友好互鉴。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双高建设专题网站